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上海—守住25%底线,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

2018-03-02 用心做内容的 先进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AMdaily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会展 | 网站 | 微信 | 杂志 | 沙龙 | 咨询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日前,制造业强省强市已陆续发布2018年工作安排,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他们是如何规划的呢?先进制造业全媒体将陆续推出“2018制造强省/市制造业规划”系列文章,着重分析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川等制造强省/市在2018年的规划与该地区产业现状,请持续关注先进制造业微信号(amdaily)和先进制造业网站(www.amdaily.com)。

  “2018制造强省/市制造业规划”系列文章第二期:上海——守住25%底线,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上海对制造业占比提出“底线思维”

  1月31日,上海张江科技港·先进制造产业园开工。母体是科技创新园的这个园中园,将布局精密仪器仪表、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这个产业园是上海贯彻“制造业占比以25%为底线”“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精神的切实举措。

  众所周知,上海曾是国内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90年代,根据产业发展趋势,上海卸下工业时代的勋章,以狂飙突进的态势开始三产化进程:服务业比重从50%到60%,花了11年时间;从60%到70%,仅用4年。然而在快速三产化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上海曾是全球重要的笔记本电脑代工基地,仅松江区就占据了全球产量的1/3。2008年左右,随着上海用地、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笔记本电脑的制造环节大举西迁。对此,上海视为腾笼换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会,不但任由其进行,甚至一度出台政策鼓励进行。然而一个没想到的结果是,随着笔记本电脑制造环节的流失,相关的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也随之迁走。生 37 40234 37 14942 0 0 810 0 0:00:49 0:00:18 0:00:31 2854性服务业是上海服务业的主体,占比超过

  2/3,由此导致每年流失数千亿元产值,让上海一度面临转型“阵痛期”。

  现实是最好的教材。上海市提出,制造业占比要有底线思维,“十三五”时期制造业占GDP比重不低于25%的底线。具体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改造力度。

  制造业占比下滑和土地成本过高直接相关——近年来由于土地供应紧张,上海土地建设规模连年呈负增长。在这个形势下,为保住制造业发展底线,上海毅然喊出“先进制造业‘不缺地’”的响亮口号。具体做法是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一方面,到2035年全市将保留10%-15%的工业用地,其中产业基地内用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少于150平方公里;另一方面,调整低效产能,腾出更多的土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每年将不少于1/3的土地减量化所腾挪出的用地指标用于重点工业项目。

  为先进制造业保证土地供应,还要降低用地成本。为此,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土地弹性出让年限和续期办法,一般工业用地出让年期从50年降至20年,到期后可按现在价格续期。上海还探索试点“先租后让”,采取差别化、多样化的土地出让方式。上海张江科技港?先进制造产业园,就是采用了这种用地办法。

  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提升各区县的积极性。为此,上海将各区县制造业财税分成由16.25%提高到32.5%;将特定大型企业市属增收的增值税返还比例由10%提高到30%;将城镇职工社保费率由45.5%降到43%。据测算,2017年上海市新增“减税降费”额将达到505亿元,非税收入占比全国最低。

  上海的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16年的26%上升到30.7%。上海各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普遍实现正增长,六个区增速超过两位数,且郊区增速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2

2018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制造业部分)

  2018年1月23日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上海市长应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称上海已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7年成绩

  经济结构和质量效益持续向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0.2%提高到6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6.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布局和政策体系初步确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3%提高到3.8%左右,C919大型客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墨子号量子卫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强超短激光、转化医学等大科学设施开工建设,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挂牌成立,张江科学城规划启动实施。智能制造、类脑芯片、石墨烯等6个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启动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特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各类众创空间超过500家,是五年前的5倍,90%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北斗导航、人类表型组等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启动实施,量子计算机、商用航空发动机、超导带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实体经济能级加速提升。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50条”,深入推进“四新”经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工业强基、质量提升等系列工程,中芯国际、华力二期、和辉光电二期等投资百亿元以上和136个投资十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0%。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施调整社会保险费率、降低进出口环节收费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过去两年为企业降费319亿元,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和低效益的落后产能每年淘汰1000项左右。 


2018年主要任务

  强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经济的重大支撑,要率先走出制造业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之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和技改投入,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推进华大半导体、华为无线通讯、蔚来电动汽车、海尔智谷等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集聚更多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加快培育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企业实施先进标准、锻造自主品牌。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加快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左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成全市统一的企业服务平台,完善政府性产业专项资金运作机制,进一步落实高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支持政策,促进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新闻多一点

  重振“上海制造”,需培育引领全球的高端制造业集群

  日前,围绕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闭门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对“上海制造”的新内涵、新战略和新举措开展深入研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顾问研究员、原科技部办公厅巡视员、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出席研讨会,他在发言中建议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在产业模式选择上下功夫,跳出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着力打造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全球智能制造创新和产业中心。

更重要的是研究建立什么样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制造业是人们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也是最富挑战的一个话题。胥和平认为,要深刻把握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变革。

  一是技术变革。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对整个制造业技术、产品和产业体系带来的冲击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二是产业转型。在多重经济、技术因素作用下,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转型,转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面临重构制造业体系的艰巨任务。这其中,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对如何发展制造业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讨论制造业发展,应该充分注意到发展背景的这种变化。

  要摆脱传统的单纯注重技术、产品和生产的老路子。当前讨论制造业,最要紧的是摆脱传统产品经济思路,结合当代制造业技术和产业发展变革的大趋势,对制造业的技术、产业、业态和发展模式进行综合思考。特别是要围绕制造业技术变革、业态变化、全球产业格局,来谋划本地制造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简而言之,重点不仅是研究做什么制造,更重要的是研究怎么制造,建立什么样的产业体系。  

产业模式的选择甚至比产业方向的选择更为重要

  发展新制造业,一方面是产业方向的选择,另一方面是产业模式、产业形态的选择。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产业模式的选择甚至比产业方向的选择更为重要。随着各地产业转型的不断推进,很多地区都会选择未来具有前景的一些技术和产业方向,当前很多地方都把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列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都要建设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基础。问题在于,不是你想建设什么,而是如何建设。因此,讨论制造业,要跳出制造谈制造,通盘考量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培育包括研发、制造、服务、消费等在内的大产业生态体系,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

  先进制造业是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当代产业变革带给人们众多思考,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大量出现,全球产业体系发生深刻变化,但新型制造业仍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的发动机。对上海这样一个大型经济体而言,先进制造业仍是地区发展的支撑性力量。“上海制造”曾经的辉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然而当整个中国制造业整体格局发生变化,全球产业变革又加快推进,上海曾经领先的制造业领域正在发生变革,技术、产品和制造业体系面临转型、重组压力。抓住变革机遇,发挥自身潜能,重新塑造“上海制造”的内涵、培育“上海制造”的形象,将是能够带动上海乃至更大区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抓住与新技术、新模式深度融合的发展契机,在全球制造业转型的新格局下寻求定位。目前,制造业变革步伐加快,一些全球制造中心(如深圳智能制造等)快速形成,新兴制造(机器人制造、生物制造、微细制造等)快速成长,新兴制造模式(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等)快速出现。重振“上海制造”,应该顺应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大制造业概念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开发是未来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上海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研发、人才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全球人工智能制造研发和技术拓展中心,进一步还可以扩展到智慧交通、智能公共服务等智能产品、装备、系统的制造,最终形成围绕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全球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产业中心。这应该是“上海制造”可以重点考虑的切入点。

  打造区域制造业品牌。一个地方的制造业要立得住,必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特色,以此形成城市的产业标识(品牌),这样,才可能形成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制造”的概念。

  建设高端制造“枢纽地”。通过核心技术和部件的研发及相关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完善产业链条,补缺技术研究之后的开发环节。同时,探索未来个性化小批量生产模式,扭转上海作为高端产业技术“输出地”的局面,转而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生产的重要枢纽。

  真正培育起引领全球的高端制造业集群。上海制造业基础好,但能够真正影响全球制造业的是什么?有个现象要注意,地方谈产业,通常谈的是一些产品,尽管体量会很大,也很重要,但往往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没有产业生态系统、产业集群。因此,地方就不可能真正具有全球的产业地位。上海制造也要注意如何把产品真正做成产业。例如集成电路,上海的企业能够做出很好的芯片产品,但尚不足以称之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上海的其他制造生产也有类似情况。上海制造未来真正的发展,就是要在若干领域真正培育起引领全球的高端制造业集群,这样才与上海这个国际化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称。

更多精彩


智能制造专题

产业链     智能生产    智能装备    智能产品    智能服务    产业模式    产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百人谈

周济    朱森第    李杰    谭建荣    徐洪海    李伯虎

智能制造世界巡礼

美国    新西兰    韩国    印度    新加坡    俄罗斯    以色列   阿联酋    日本    德国   英国    西班牙

先进制造业大会

邀请函|2018(第六届)先进制造业大会邀请函

往届回顾|2017大会盛况    2016大会盛况    精彩集锦                                         

声明

来源:上观、人民网等,先进制造业全媒体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做相关处理!本文编辑:微明


温馨提示:

《先进制造业》全媒体读者及广告合作推广联络邮箱:zefeng.wang@wintimechina.com,电话: 021-51757723;欢迎各界人士投稿,与行业专家朋友共分享。


微信号:amdaily

更多资讯尽在《先进制造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